2023年11月18日,由中国专利保护协会指导,江苏大学主办,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新结构经济学知识产权研究院、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江苏大学、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知识产权政策专委会支持的第十届三江知识产权论坛在江苏大学举办。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二级巡视员伊直先生的主持下,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宁女士、中华全国代理师协会副秘书长曾凡夫先生、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毛昊教授与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赵观兵院长就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作主旨发言。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不断取得新进展,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重大挑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宁提出:目前我国通晓知识产权法律,善于运用知识产权来引导创新布局,熟练掌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熟悉知识产权国际事务的复合型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储备总量还远远不足。而我国知识产权作为二级学科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导致招生数量有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在短期内人才队伍规模难以迅速壮大,质量难以快速提升,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学科定位的问题,目前知识产权学科的培养方案、师资力量、评价机制都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因素。马宁女士认为,接下来的工作应当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出发,全面系统规划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准确界定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整合优势资源,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专利代理人才是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推专利代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专利代理机构2014年就已经突破1000个,并以20%左右的增幅迅猛增长。中华全国代理师协会副秘书长曾凡夫详细分析了我国专利代理机构的数量、地域分布现状,专利代理师年龄、执业年限等基本情况。其中,江苏省专利代理师队伍增长迅速,专利代理行业吸引了更多的青年从业者,但多集中在35-45岁年龄段,发展势头显著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专业代理人才持续补充。曾凡夫指出:中华专利代理师协会通过推荐诉讼代理人等方式促进代理师群体深入代理、诉讼等专利行业,提高代理师职业吸引力,同时将提升专业能力、优化专利代理服务以及规范行业秩序三个方面的工作作为重点任务,并开展专利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专利代理服务平台资源使用,为专利代理工作做好基础设施支撑。为规范行业秩序,专利代理协会更新修订服务标准,引导、约束代理机构完善品牌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格外关注知识产权学科的建设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的毛昊教授与来自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赵观兵院长都就此话题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毛昊认为,从2013年开始知识产权的学科定位问题就是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核心议题,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亟待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不仅需要扭转当下的知识产权教育理念,也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结构进行优化,更要考虑在现行的更高层级的专业学位建设问题,并解决好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产教融合等问题。毛昊指出,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下一步应明确交叉组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市场需求出发,强化作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布局,打造具备竞争力的平台。MBA能够为知识产权专硕的发展提供镜鉴,特别是在如何实现学硕与专硕的区分教育、如何组建特色课程、如何实现与本科教育的衔接贯通等方面。赵观兵则立足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关于知识产权人才高质量培养体系构建的相关思考。赵观兵利用大数据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阶段情况,指出当前主要设置在法学一级学科之下的知识产权专业建设,无法满足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需要。目前我国建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仍有较多条件需要准备,国家级一流课程中的知识产权类课程数量严重不足,知识产权相关的国家级课题与国家级教材都亟需建设。基于当前现状,赵观兵就知识产权人才高质量培养作了构想。其一是强调思政教育,关注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伦理;其二是建设专业学科体系,特别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推进,高校企业的合作育人;其三是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包括面向校园与面向社会的课程、高水平教材等。
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分别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引发现场观众的思考与热烈讨论。三江知识产权论坛成为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共同绘就知识产权宏伟蓝图的对话平台。只有在政府、高校、协会、企业等多方机构的支持与配合下,才能打开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新局面,为我国知识产权行业发展注入鲜活血液,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也为世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贡献中国经验。